前不久,央视“3.15晚会”曝光了江苏、广东等地存在的“保水虾仁”的乱象。部分生产商不仅过度使用保水剂,还肆意包冰增重。比如在湛江中青海洋水产有限公司,工作人员称包冰很常见,“一斤解冻之后,只有三两虾仁”。另经权威检测机构检测,在央视记者送检的样品中,两家湛江企业宝辉水产、良基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冷冻虾仁,其磷酸盐总量分别为每公斤7.57克、12.5克51炒股配资开户,相较国家最高允许标准含量超标51.4%和145%。
应当承认,保水剂本身并没有原罪:在食品工业中,磷酸盐作为合法添加剂,常用于保持虾仁的水分与口感。只是一旦超过了必要的剂量,那就变成了“耍流氓”,这既不道德,亦涉嫌违法。
其一,按照水产行业标准《SC/T 3054-2020冷冻水产品冰衣限量》,散装称重销售的虾及其制品冰衣限量应该≤20%。一斤虾解冻后只有三两虾仁,这显然违规。
其二,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(GB 2760—2024)规定,在冷冻水产品中,以磷酸根计,磷酸及磷酸盐的最大使用量为5g/kg,即对1kg虾仁原料,拟使用的复合磷酸盐类保水剂,以磷酸根计,最多不能超过5g/kg。
其三,考虑到涉事产品外包装仅标注“虾仁和水”,未标准添加保水剂,这显然违反了《食品安全法》关于食品标签必须真实、完整的规定。
相关报道中,有两处耐人寻味的细节:一是面对央视的曝光,涉事企业之一的良基冷冻食品,其法定代表人在回应时居然表示,“被央视点名也没办法,但我们的虾仁完全是按照国家标准来做的,是规范的。”二是相关代工企业工人对滥用保水剂可能造成的危害心知肚明,其表示“保水虾仁我们自己不吃”。一头是企业经营者的装傻充愣、信誓旦旦,另一头却是公认的绝不吃这样的规范产品,据此来看,“保水虾仁”祸害的只是被蒙在鼓里的消费者。
根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添加剂分会副主任委员、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曹雁平的观察,过量使用保水剂或使用却不标注的现象,多出现于个体户、小工坊。大企业和知名品牌由于品控体系较为健全,产品质量更有保障。由此,他建议消费者若想降低踩坑风险,应在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品牌的产品。换言之,应该优先选择大厂、大品牌。
曹教授的分析,自然有一定的道理。不过,若所有的消费者都“照方抓药”,这对老老实实做产品、规规矩矩做生意的小微从业者无疑是一种误伤。其实,企业守法经营与否,与企业大小并无必然联系,更合理的做法或许是设立一个红名单——相较于央视曝光违规企业的黑名单,应该综合市场监管部门对企业产品抽检的结果,公布一个优选名单。只有一边有旨在避雷的黑名单,另一边有凭借检测结果说话的红名单,权衡之下,公众才更加容易做出消费决策。
当然,建立红名单制度,不仅仅是建立一个榜单并每月动态更新,更需要政府对红名单企业予以政策优惠和资源倾斜。比如上榜企业可以酌情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或减免,对红名单企业予以流量投放和扶持……当红名单成了一种价值坐标、成为企业护城河的有机组成的一部分,当制度教会企业“守规矩能赚钱、讲诚信有市场”的时候,或许食品安全才会真正从监管高压下的被动服从,转变为市场竞争中的主动追求。
END
作者:墨攻
来源:南方农村报 51炒股配资开户